【抄袭帖】浮生之茶——茶禅三昧 初一七班 严丹池
5 posters
泼墨 :: >>花。火 :: [电光石火 | 图 文]
第1页/共1页
【抄袭帖】浮生之茶——茶禅三昧 初一七班 严丹池
浮生之茶
——茶禅三昧
“从来名士能评水,自古高僧爱斗茶。”这,是清代“扬州八怪”郑板桥写的诗联。
茂林修竹,青藤葳葇,山高林密,白云寂寂。轻啜杯中之茶,心入此境,口饮此茶。更觉得心旷神怡,飘然欲仙。不是仙境却胜似人间了。
饮茶使人进入平静、和谐、专心、虔诚、清明的心灵之境,所以茶不仅为诗客所慕,也为佛家所爱。“客至莫嫌茶味苦,僧居唯有菜根香。”,“色到浓时方近苦,味从回处有余甘。”菜根有味,茶苦余甘,人生随缘,万事皆空。张开手掌,虚空自然皆在你的手中。
茶味即禅味,茶禅合一,这是中国茶文化最重要的特征,讲茶味,也讲禅机。茶之六度“遇水舍已,而成茶饮,是为布施;叶蕴茶香,犹如戒香,是为持戒;忍蒸炒酵,受挤压揉,是为忍辱;除懒去惰,醒神益思,是为精进;和敬清寂,茶味一如,是为禅定;行方便法,济人无数,是为智慧。”
茶,清净茶;心,平常心。以平常心品清净茶,亦或以清净茶养平常心。人生的感悟,尽在一杯浮生之茶中。
先苦后甘,是为浮生之茶。
......
——茶禅三昧
“从来名士能评水,自古高僧爱斗茶。”这,是清代“扬州八怪”郑板桥写的诗联。
茂林修竹,青藤葳葇,山高林密,白云寂寂。轻啜杯中之茶,心入此境,口饮此茶。更觉得心旷神怡,飘然欲仙。不是仙境却胜似人间了。
饮茶使人进入平静、和谐、专心、虔诚、清明的心灵之境,所以茶不仅为诗客所慕,也为佛家所爱。“客至莫嫌茶味苦,僧居唯有菜根香。”,“色到浓时方近苦,味从回处有余甘。”菜根有味,茶苦余甘,人生随缘,万事皆空。张开手掌,虚空自然皆在你的手中。
茶味即禅味,茶禅合一,这是中国茶文化最重要的特征,讲茶味,也讲禅机。茶之六度“遇水舍已,而成茶饮,是为布施;叶蕴茶香,犹如戒香,是为持戒;忍蒸炒酵,受挤压揉,是为忍辱;除懒去惰,醒神益思,是为精进;和敬清寂,茶味一如,是为禅定;行方便法,济人无数,是为智慧。”
茶,清净茶;心,平常心。以平常心品清净茶,亦或以清净茶养平常心。人生的感悟,尽在一杯浮生之茶中。
先苦后甘,是为浮生之茶。
......
half•summer夏日二分之一 07..- 白纸片
- 帖子数 : 5
注册日期 : 13-02-28
年龄 : 24
回复: 【抄袭帖】浮生之茶——茶禅三昧 初一七班 严丹池
茶与禅(原帖:http://article.hongxiu.com/a/2011-10-14/4060890.shtml)
“从来名士能评水,自古高僧爱斗茶”,这是清代郑板桥诗联。<br /> 斗茶在五代时已经出现,北宋中期以后,风靡全国,从名流高僧到一般平民,无不以斗茶为乐事。<br /> 那日,秋高气爽,我和几个美人又来到了铜鼓三都大莲山上。我们不是名流,也不是高僧,但却是为茶而来,为喝茶而来,不是名茶,而是大莲山上的茶。<br /> 有人说,“名寺出好茶”。自古寺庙大都建于名山之上,而庙里的寺僧除了必须的修行功课外,也要从事生产劳动,负责种茶、制茶工作,而在品饮茶叶之余,往往以诗文来咏茶、评茶。铜鼓的大莲山上的福寿寺,却是异常的小巧而简朴,但它却在这风景秀丽的山峰上静坐一千二百多年了。<br /> 大莲山上的风光独好,大莲山上的茶汤绝佳。为何这样说呢?其一,这里住着一位女尼师傅,她的制茶工艺独具匠心。清明过后,她总是独自一人采茶,分时分段,亲自手工制作,茶味独特,清香怡人;其二,这山上的茶多是野生,且地处高峰,经年浓雾缭绕,制作出来的茶色泽鲜嫩,口感纯香;其三,这山中的水甚是清甜,用此水冲煮出来的茶那真是登峰造极。更重要的是,在此处饮茶,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十分优美的环境,茂林修竹,青滕葳葇,山高林密,白云寂寂,入此境,饮此茶,更觉心旷神怡,飘然欲仙,不是仙境却胜似人间了。<br /> 每每来此饮茶,总觉时间过于短暂,亦总是流连忘返,回味无穷。饮茶使人进入平静、和谐、专心、虔敬、清明的心灵境界。所以茶不仅为诗客所慕,也为仙家所爱。“客至莫嫌茶味苦,僧居惟有菜根香”;“色到浓时方近苦,味从回处有余甘”。菜根有味,茶苦余甘,人生随缘,喜乐何难呢?<br /> “三僧活计茶三亩,渔夫生涯竹一竿”;“识得此中滋味,觅来无上清凉”。通过饮茶可以陶冶情操,修身养性,疏瀹涤洗心灵,在清香与隽永的茶味中,使人尘滤渐忘,而在喝茶的当下,完成自我身心的升华。茶道精神,宜精行俭德之人。<br /> 茶味即禅味,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特质,茶与禅合一,讲茶味,也道禅机。茶之六度,“遇水舍己而成茶饮,是为布施”;“忍蒸炒酵,受挤压揉,是为忍辱”;“和敬清寂,茶味一如,是为禅定”;“行方便法,济人无数,是为智慧”……茶之六度,禅意盎然,有人生之三味,有佛学之感悟。在现代悟境中,禅茶真谛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意义。<br /> 茶禅的结合,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。“茶禅一味”,“和敬清寂”已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。<br /> 茶,清静茶;心,平常心,以平常心品清静茶,以清静茶养平常心,人生的妙谛,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了。
我觉得作业要是这样做,就挺没意思的了。
“从来名士能评水,自古高僧爱斗茶”,这是清代郑板桥诗联。<br /> 斗茶在五代时已经出现,北宋中期以后,风靡全国,从名流高僧到一般平民,无不以斗茶为乐事。<br /> 那日,秋高气爽,我和几个美人又来到了铜鼓三都大莲山上。我们不是名流,也不是高僧,但却是为茶而来,为喝茶而来,不是名茶,而是大莲山上的茶。<br /> 有人说,“名寺出好茶”。自古寺庙大都建于名山之上,而庙里的寺僧除了必须的修行功课外,也要从事生产劳动,负责种茶、制茶工作,而在品饮茶叶之余,往往以诗文来咏茶、评茶。铜鼓的大莲山上的福寿寺,却是异常的小巧而简朴,但它却在这风景秀丽的山峰上静坐一千二百多年了。<br /> 大莲山上的风光独好,大莲山上的茶汤绝佳。为何这样说呢?其一,这里住着一位女尼师傅,她的制茶工艺独具匠心。清明过后,她总是独自一人采茶,分时分段,亲自手工制作,茶味独特,清香怡人;其二,这山上的茶多是野生,且地处高峰,经年浓雾缭绕,制作出来的茶色泽鲜嫩,口感纯香;其三,这山中的水甚是清甜,用此水冲煮出来的茶那真是登峰造极。更重要的是,在此处饮茶,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十分优美的环境,茂林修竹,青滕葳葇,山高林密,白云寂寂,入此境,饮此茶,更觉心旷神怡,飘然欲仙,不是仙境却胜似人间了。<br /> 每每来此饮茶,总觉时间过于短暂,亦总是流连忘返,回味无穷。饮茶使人进入平静、和谐、专心、虔敬、清明的心灵境界。所以茶不仅为诗客所慕,也为仙家所爱。“客至莫嫌茶味苦,僧居惟有菜根香”;“色到浓时方近苦,味从回处有余甘”。菜根有味,茶苦余甘,人生随缘,喜乐何难呢?<br /> “三僧活计茶三亩,渔夫生涯竹一竿”;“识得此中滋味,觅来无上清凉”。通过饮茶可以陶冶情操,修身养性,疏瀹涤洗心灵,在清香与隽永的茶味中,使人尘滤渐忘,而在喝茶的当下,完成自我身心的升华。茶道精神,宜精行俭德之人。<br /> 茶味即禅味,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特质,茶与禅合一,讲茶味,也道禅机。茶之六度,“遇水舍己而成茶饮,是为布施”;“忍蒸炒酵,受挤压揉,是为忍辱”;“和敬清寂,茶味一如,是为禅定”;“行方便法,济人无数,是为智慧”……茶之六度,禅意盎然,有人生之三味,有佛学之感悟。在现代悟境中,禅茶真谛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意义。<br /> 茶禅的结合,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。“茶禅一味”,“和敬清寂”已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。<br /> 茶,清静茶;心,平常心,以平常心品清静茶,以清静茶养平常心,人生的妙谛,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了。
我觉得作业要是这样做,就挺没意思的了。
泼墨 :: >>花。火 :: [电光石火 | 图 文]
第1页/共1页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